- 2019-06-24
- 2019-06-24
- 2018-07-04
- 2018-07-04
- 2018-06-06
- 2018-05-28
- 2018-05-28
- 2017-10-14
- 2017-08-04
- 2017-07-19
SGS专家权威解读面膜新标准
面膜行业新标名称为QB/T 2872-2017,从名称、产品分类、试验方法、检验规则、标志、包装、运输、贮存、保质期等多维度出台了详细的技术标准,自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。这也同时宣告执行十年之久的面膜行业标准QB/T 2872-2007正式退役。
从产品的定义上来看,新标准对“面”的范围作了扩充——在新标准中“面”泛指人体皮肤表面,而覆盖产品范围也包括眼膜、唇膜、手膜、足膜等,以应对目前面膜市场不断细分的状况。
作为化妆品行业的基本法规和技术规范,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(2015年版)(以下简称《技术规范》)在禁限用物质上做出了很多更新和调整,所以此次面膜标准更新在原料的要求上也同步了《技术规范》的相关要求。同时,面膜新标准在香精的使用上作出补充,产品需要满足GB/T 22731日用香精的相关要求。
在面膜的微生物测试方法上,相关指标由《化妆品卫生规范》(2007年版)(以下简称《卫生规范》)所规定更新为《技术规范》所规定。其中,《技术规范》在取样要求和培养时间都与《卫生规范》有所不同;重金属测试方面除了增加镉以满足《技术规范》的新增要求外,对其他重金属的限值要求上也进行更新,和《技术规范》规定保持一致。
石棉作为滑石粉原料中比较典型的风险物质,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中。对于含有滑石粉的粉状面膜,需要对产品中的石棉进行把控,要求在《技术规范》的检测方法下不得检出。
针对近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的荧光面膜新闻事件,此次面膜标准的更新也特别针对面贴膜的载体增加了“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”的要求,测试方法参考GB/T 27741 纸和纸板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测定。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面贴膜的载体(通常是无纺布材质)没有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,由于部分化妆品原料有“荧光现象”,面贴膜成品仍有可能出现“荧光现象”。
除了上述提及的几项重要更新,完整的面膜新旧标准对比请查阅下表:
序号
变化点
QB/T2872-2007
QB/T2872-2017
1
修改了面膜的英文名称
skin mask
mask
2
修改了适用范围
—
移除泡沫面膜
移除经发酵工艺制成的纤维类贴膜
3
修改了产品类别
膏(乳)状面膜,啫喱面膜,面贴膜,粉状面膜
膏(乳)状面膜,啫喱面膜,面贴膜,粉状面膜,泥膏状面膜
4
增加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、载体的检测项
—
包装材料、载体符合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
5
增加面贴膜的载体中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检测项
—
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不应检出
6
增加使用原料的检测项
—
使用原料符合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
7
增加使用的香精的检测项
—
GB/T 22731附录B列出99种香精的限值
8
修改了pH的要求范围
3.5~8.5
4.0~8.5
9
修改了耐寒的温度范围
-5~-10℃
-6~-10℃
10
增加面贴膜的耐热检测项
—
(40±1)℃保持24小时,恢复至室温后与试验前无明显差异
11
增加面贴膜的耐寒检测项
—
(-6~-10)℃保持24小时,恢复室温后与试验前无明显差异
12
增加使用滑石粉的粉状面膜中石棉的检测项
—
石棉不应检出
13
增加膏(乳)状面膜的甲醇检测项
—
甲醇≤2000ppm
14
取消粉状面膜的甲醇检测项
甲醇≤2000ppm
—
15
修改了铅的限值
铅≤40ppm
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铅≤10ppm
16
修改了砷的限值
砷≤10ppm
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砷≤2ppm
17
增加全类别面膜的镉检测项
—
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镉≤5ppm
18
增加泥膏状面膜的感官指标(外观、香气)检测项
—
泥状膏体
符合规定香气
19
增加泥膏状面膜的理化指标(pH值、耐热、耐寒)检测项
—
泥膏状面膜pH值按GB/T 13531.1测定
20
增加泥膏状面膜的卫生指标(甲醇、菌落总数、霉菌和酵母菌总数、耐热大肠菌群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、铅、汞、砷、镉)检测项
—
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
21
增加了对贴膜净含量的标注方式
—
已成型的贴面类产品可以使用计数单位表示其产品的净含量
浸液式的纤维贴膜产品可使用计量单位及计数单位来表示其净含量